手机版
微信版
|
English Version

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广西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当前位置: 科学研究>>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广西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工作年报

发表时间: 2024-05-24 作者:王冀康


广西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工作年报


一、研究工作与成果水平

(一)实验室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情况和成效。

2020年本实验室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 其中面上项目1项,地区基金项目4项,科研经费总计约190万元。

(二)实验室最新研究进展,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基金)的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和影响(获奖、专利和论文等)。

2020年, 本实验室新增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项、广西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西青年科学基金2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

目前,本实验室共承担在研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基金)3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8项,省部级课题21项,另有厅级课题6项,横向课题1项。自选课题11项,获得科研经费总计4400余万元。

2020年度发表了学术论文4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2篇;新申请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授权9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专利1项。

(三)实验室承担的重要项目、重大研究成果典型案例(1-3项),请在附件中附相关原文或图片。

1.实验室主任赵劲民教授2020年度所获广西院士后备人选项目“基于生物材料和干细胞的骨/软组织再生修复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获1500万元经费支持。该项目主要为解决临床上骨/软组织再生修复难题,开发新型骨/软组织再生修复产品,如3D打印牡蛎壳碳酸钙陶瓷、鱼皮胶原水凝胶,新型骨搬移外固定支架和天然中草药活性单体,建立干细胞加工、存储和应用标准,制备标准化干细胞制剂,将再生修复与干细胞治疗结合,激活人体自身修复潜能,实现组织再生。

2.针对目前临床上缺少“软骨缺损”的有效治疗手段问题,探索将可注射胶原水凝胶用于软骨修复,已取得显著效果,病人疗效显著。该技术已在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试验,相关产品将获得CFDA产品认证。

3.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利用牡蛎壳粉等原料,结合3D打印技术制备牡蛎壳碳酸钙陶瓷生物材料,已用于骨缺损修复;创新性研发3D打印骨科瞄准器(桂南械备20180034),3D打印可降解人工骨产品(生产批号:K03170903)用于临床骨缺损修复病例,取得良好效果。3D打印骨科瞄准器(桂南械备20180034)。成果特点:采用先进材料成型技术,利用牡蛎壳为原料制备的牡蛎壳碳酸钙陶瓷生物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高、安全性好、成骨诱导效果好等特点,该成果聚焦仿生材料的国际研究前沿,其研究水平在同类研究中处于前列,临床应用前景广阔。2020年度1-10月份,已申请进入临床收费系统,实现营业收入38.6万元。

(四)实验室研究平台构建情况。

1. 2020年度,进一步发展建设广西再生人才小高地。

201910月获批的广西再生医学人才小高地得到进一步发展。在2019年度工作中,以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科研人员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被广西教育厅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020年度,重点实验室将继续在广西医科大学领导下, 按照人才小高地建设要求,制定和完善相关措施,以优质的平台、灵活的机制、良好的环境,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推进我区人才资源开发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努力建设人才小高地,不断提高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2.进一步完善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

201710月正式获批的教育部骨与软组织再生修复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将于2020年度进行验收工作。本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加强与西澳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外院校合作,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力争成为国内一流、区域领先、辐射东盟及周边省份、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骨与软组织再生修复的实验室, 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和验收文件,积极准备,保质保量完成验收任务。

二、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一)实验室队伍的基本情况。

实验室目前有固定研究人员48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博士后2人,博士30人,硕士16人,荣获八桂学者2人,特聘专家2人;流动研究人员6人,包括院士工作站依托团队,其中院士2人,教授4人;本实验室已经建成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与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二)实验室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措施与取得的成效。

1.实验室队伍建设培养情况及取得成效

充分利用戴尅戎院士工作站/院士顾问、广西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骨与软组织再生修复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广西再生医学人才小高地等平台, 通过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的交流合作,深化学习交流,进一步提升了科研队伍实力。2020年度,我实验室与西澳大学、上海九院、厦门大学开展了广泛的线上的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实验室科研人员进行指导, 科研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2.人才培养情况及取得成效

2020年共培养博士后21人,博士研究生43名,硕士研究生167名。各类毕业生都进入到全国各地的知名医院或科研院所等单位工作。

(三)本年度引进和培养的优秀人才典型案例(以固定人员为主)。

宋德志,男,19841月出生,河南人。先后就读于桂林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和广西医科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2015年加入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2017-2019年赴西澳大利亚大学访学。发表SCI学术论文6篇。

三、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一)实验室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为规范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实验室严格参照各项管理办法,各仪器由专人负责统一管理和维护。制定了《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仪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实验室基本安全制度》等10项管理制度及27项仪器使用登记表,包括《BMG酶标仪仪使用登记表》《荧光定量PCR仪预约登记表》《液氮罐储存物品登记表》等,规范及加强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及技术管理。

(二)实验室开展学术委员会活动情况。

广西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广西医科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进行。本次会议旨在邀请学术委员会委员对本实验室的重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了解和指导,并对实验室应届毕业生的课题及毕业预答辩进行指导。

与会委员认真听取了实验室工作人员课题进展汇报,详细审阅了本实验室正在进行中的重点课题进展情况。委员们对课题开展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了现场指导,着重分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ox9调控Bmi1/ Ras轴激活自噬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生物材料和干细胞的骨/软组织再生修复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和广西自然基金项目《用于关节炎的多功能原位注射型水凝胶的研究》执行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发现,给予了诸多建设性指导意见。

同时,与会委员还对本实验室多名应届毕业生的预答辩内容,如,药物载药材料设计、材料分子机理问题;破骨-肿瘤相关蛋白课题;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构建策略的优化思路;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的相关问题给与了针对性指点。

(三)开放课题及执行情况,利用开放基金完成的优秀成果案例(3项左右)。

2020年度,本实验室并未设置新的开放课题。本实验室所设立项的20182019年度各项开放课题正在有序开展相关工作。其中,2018年度的开放课题已经陆续结题,现将代表性成果简介如下:

1)课题“小功率超短波对脊髓损伤大鼠模型NF-κB通路的影响”简介

超短波治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轻水肿,小剂量超短波已被证实对外周神经的营养、再生及功能恢复有效,能减轻大鼠SCI后炎症细胞的活化及浸润,同时减轻水肿,但其对SCI的具体作用机制未完全清楚,对超短波治疗SCI机制缺乏充分认识制约了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因此目前未发现I类临床证据验证超短波对SCI的治疗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小剂量超短波能通过降低TNF-α表达促进大鼠SCI模型的运动功能恢复,保护更多的神经组织,超短波不会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但是对LPS刺激星形胶质细胞的产生的炎症反应无明显效果,也对NF-κB通路无明显影响,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已经发表论文1篇。

2)课题“隐绿原酸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研究“简介

该课题主要通过破骨细胞分化及TRAP染色的方法,筛选发现隐绿原酸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具有抑制作用。本课题将通过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及动物实验的方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其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并验证其在体内的作用效果。目前,已发表相关的药食同源化合物研究SCI论文1篇,培养研究生1人。

3)王不留行黄酮通过抑制炎症因子产生和破骨细胞的形成预防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动物模型的研究

钛颗粒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及伴随假体周围骨溶解是髋关节置换假体远期失效的主要原因。目前,用于预防和治疗假体周围骨溶解的药物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开发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新药迫在眉睫。王不留行黄酮苷是一种从王不留行中提取的天然类黄酮,具有抗氧化、抗炎、促进血管生成等多种生物功能。然而,王不留行黄酮苷在抑制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尚未报道。在本项目的支持下,本研究体内实验表明:在头盖骨上埋入钛颗粒会引起严重的表面侵蚀。然而,王不留行黄酮苷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逆转了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进一步的骨参数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果,这些骨参数包括骨密度、骨体积/总体积、孔隙率和孔数。组织学分析也证实了王不留行黄酮苷对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具有保护作用。经王不留行黄酮苷处理的小鼠的骨侵蚀面积和TRAcP阳性OCs数量显著减少。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王不留行黄酮苷可以在体内保护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性骨质流失。目前相关数据已整理拟发表在SCI期刊《J Cell Physiol》上。

(四)参与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举办或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国际合作取得的突出成绩。

1.国际重大研究计划

2.举办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五)实验室作为本领域公共研究平台的作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和共享情况。

本实验室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均按照科技厅的要求在科研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大型设备共享平台(简称“大仪网“)上登记,实现了对社会的开放共享。2020年度因疫情影响,本实验室暂停对外开放。

(六)实验室网站建设情况。

为加强实验室宣传力度及开放共享,本实验室积极进行重点实验室网站建设,目前实验室网站(http://bc.gxmu.edu.cn/gxmuzs/)已经建成,由实验室人员不定期在网站上更新实验室最新动态,设立仪器开放共享预约系统、发布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及最新信息等。实验室网站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管理、运行和维护。

(七)实验室开展科普工作情况。

因疫情影响及学校规定,2020年度本实验室未对外开放,也未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

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情况。

本年度我实验室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骨科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广西医科大学与广西莱德康顺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相关“骨坏死创新药RAB-001的临床前研究”合作协议有序进行众,2020年度获课题研究经费20万元。

(二)技术转移情况。

(三)重要成果产业化情况。

1. 3D打印骨科瞄准器

广西医大协同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已开发出3D打印骨科瞄准器(桂南械备20180034)。该设备面向广西及周边提供3D打印个体化医学订制服,协助广西医大协同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累积增加收入和利税。本产品用于定位、导向和组织保护,适用于脊柱外科患者的定位、导向和组织保护。临床应用前景广阔。骨科钻孔瞄准器已在南宁食品药品管理监督局进行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

五、实验室大事记

(一)实验室开展学术委员会的相应会议纪要、文字和图片材料。

2020515日学术委员会会议
















(二)国内外对实验室的重要评价,附相应文字和图片材料。

(三)相关领导考察实验室的图片及说明。








2020421日,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领导视察实验室。







    

     2020825日,广西医科大学伍伟锋副校长陪同施普林格·自然代表团政府与学术事务大中华区副总裁、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执行主编杨晓虹一行考察骨与软组织再生修复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四)研究方向或名称的变更、人员变动、大型仪器设备添置等情况。

1.人员变动

实验室曾于2019年度因实验室扩大研究领域及完善人才队伍发展的需要,调整固定成员为48人,已经获科技厅批准。

2. 2020年度,本实验室申请购入了红外光谱仪(原值29.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值24.0)、细胞压力加载系统(原值14.0)和超声波组织脱钙仪(原值10.25)等大型仪器设备。

(五)其它对实验室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

      无。

六、依托单位支持实验室建设情况

(一)科研用房情况(是否相对集中、总面积是否达1000平方米以上)。

广西医科大学新科技大楼151617层为本实验室主要科研基地,20184月正式投入使用,实验用房占地面积3874平方米。

(二)仪器设备情况(设备原总值是否达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本实验室主要设备仪器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小动物成像仪、BioquantMSD、荧光定量PCR仪、生物力学检测仪、酶标仪、核酸蛋白测定仪、红外激光扫描成像系统、倒置荧光成像分析显微镜、倒置生物显微镜成像系统、荧光发光分析仪、骨生物学研究系统、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仪、导热系数测试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细胞压力加载系统、超声波组织脱钙仪等,十万元以上实验仪器37余台/套,仪器总价值为2426万元。

(三)配套经费支持情况(依托单位是否给予配套经费稳定支持、实验室的运行经费及建设配套经费是否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

本实验室财务相关事项由学校财务处统一管理,每年学校按照科技厅要求以1:1比例下拨260万的配套经费。同时,学校还下拨60万实验室运行经费予以支持,实验室的运行经费及建设配套经费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

(四)其他支持实验室建设的情况。

、实验室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存在问题:

队伍建设和人才方面:缺乏中青年科研领军人物及高级实验技术人员。

实验室经费使用方面:与国内外高水平团队长期合作,经费使用不便。

实验室精密设备维护方面:缺少大型精密仪器及使用环境的专项维护费


(二)解决对策: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内部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恳请上级部门能否政策支持特殊专项经费使用,鼓励国内外科研人员与重点实验室开展科技合作。

恳请上级部门专项经费支持。

八、实验室下一年工作思路和打算

1.学术创新:在国际一流的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SCI论文(IF>5分);

2.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实验平台水平,努力申报国家级研究平台;

3.学科发展: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水平,加强多学科交叉,促进再生医学学科发展;

4.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力度,积极培养本土中青年学术骨干人才。

九、对科技厅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建议科技厅对全区范围内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定期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全面评估,实行动态分级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对科研工作突出的单位加大奖励力度;对重点学术梯队和优秀中青年队伍建设多加关注,并有相应的措施保证其实施。


相关附件: